2025年秀钟书院第三届“可持续发展”学术节文创设计征集邀请函
亲爱的秀钟书院师生、各位创意家:
秀钟书院致力于培养全球可持续发展前沿科学技术的引领者,我们始终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教学、科研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厚植情怀,点亮未来。当青年的创意灵感遇上可持续发展的宏大目标,我们相信必将碰撞出璀璨的光芒。
为增强书院文化建设,打造独具秀钟特色的文化氛围,我们开启秀钟书院文创设计征集活动!期待大家用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设计,带着秀钟的精神与对美好世界的愿景,执笔生花,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传播贡献“秀钟创意”。
秀钟书院
主副标志寓意说明
“水木清华”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周围景色设计别具匠心。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着秀水荷塘,垂杨掩映着的秀雅古建筑工字厅的后厦,为“水木清华”正廊,正廊悬挂“水木清华”四字匾额。
秀钟书院名称“秀钟”二字,取自清华校歌“水木清华众秀钟”一句,寓意“钟灵毓秀,水木隽永”。因而,以“水木清华”的正廊造型作为书院的标志图形,契合书院命名之义,象征着秀钟书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使命。秀钟书院是数字地球家园设计师、建设者、科学家的摇篮。以培养全球可持续发展前沿科学技术的引领者为使命,面向数字地球、智能感知、气候变化、新兴能源、战略资源、生态环境、智慧城市、战略产业、绿色经济、全球治理、未来空间等关键领域,培养“强技术、融信息、懂经济、善管理”的多边形人才。
秀钟书院副标志图形由三瓣叶子形态组成,三瓣叶子螺旋式交织在一起,组成一朵盛开的花朵造型,既表示天、地、人相互依存,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代表着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与融通,共同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此外,《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名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蕴含着万事万物和谐共生的规律,用三瓣叶子代表万物共同体,与秀钟书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使命契合,而组成的花朵寓意着美好,体现了秀钟书院希望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的愿景。
2文创设计征集简介
1
参赛范围
本次比赛面向秀钟书院全体同学。
同时,我们也热烈欢迎所有关注可持续发展、富有创造力的校内外设计爱好者积极参与。
参赛者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报名皆可,团队报名人数不得超过5人。
2
主题
可持续发展
3
作品类别与设计要求
“可持续发展”学术节文创系列设计
▪创作背景:秀钟书院“可持续发展学术节”。
▪创作内容:设计适用于学术交流场景的文创系列产品,包括但不限于:
办公文具类:如文件夹、书签、书夹、笔、文具袋、贴纸便签等;
会务用品类:如嘉宾证/参会证、日程手册模板、环保袋、徽章等;
数字文创类:学术节表情包(或以“钟小鹿”为主角,或以秀钟元素为主)、壁纸、PPT/海报模板等。
▪设计要求:作品需体现“可持续”“发展”等要素,兼具实用功能与美学价值。设计方案应包含核心视觉图案及在具体产品上的应用效果图。
▪参考宣传材料:
https://cloud.tsinghua.edu.cn/d/b637bdcb0e2d4d0dbe72/
3文创设计征集简介
报名及参赛
(1)报名时间:2025年11月20日至2025年11月30日
(2)作品提交:请将参赛作品以电子稿形式发送至邮箱:
xzty mail.tsinghua.edu.cn
邮件主题请注明:“【文创征集】+姓名+单位/班级”(例如:【文创征集】XXX+秀钟XX班)
(3)提交材料要求:
▪设计图稿:包含效果图、三视图、细节说明等,文件格式为JPG或PDF,分辨率不低于300dpi;
▪设计说明文档:清晰阐述设计理念、创意来源、如何体现主题及可持续发展元素;
▪个人信息:邮件正文中请写明姓名、身份(学号/工作证号)、联系电话及简要介绍。
评选
本次比赛设置最佳设计奖与最佳创意概念奖。
最佳设计奖:奖励所有评审维度上都表现出色,完美融合学术内涵与艺术设计,创意十足,且具备实现性的作品。
最佳创意概念奖:奖励想法新颖、脑洞大开,能给人带来惊喜和启发,设计概念阐述明晰,完美体现秀钟精神和文化的作品。
两类奖项均设置金、银、铜3个等级,分别不超过1、2、3名。
此外,本次活动还将设置在线投票通道。特别设置最佳人气奖1名,奖励线上通道得票最高的作品。
以上获奖者将获得精美证书与丰厚奖品,获奖作品将在书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及学术节现场进行专题展示,并有机会被量产为书院官方文创。
汇聚创意,传播“可持续发展”
秀钟书院期待精彩佳作!
关于秀钟
秀钟书院是数智地球系统设计师、建设者、科学家的摇篮。以培养全球可持续发展前沿科学技术的引领者为使命,面向数字地球、智能感知、气候变化、新兴能源、战略资源、生态环境、智慧城市、战略产业、绿色经济、全球治理、未来空间等关键领域,培养“强技术、融信息、懂经济、善管理”的多边形人才。实施“一人一策、个性化、开放式”培养,支持学生自由选择或自主设计主攻领域开展专业学习。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未来科技挑战,开展贯穿式科研训练、沉浸式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注重“工管融通”,强化工程科技人才管理能力培养。设立“全球人才计划”,强化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任职能力培养。
苏公网安备3202140200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