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入围方案公示|2025歙县(徽州)鱼灯装置艺术展
2025歙县(徽州)鱼灯装置艺术展自2025年9月1日作品征集启动,截止到9月20日。共计收到来自国内外95位艺术家136件(组)有效投稿作品。组委会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针对所有投稿方案与征集要求及主题的符合度、可实施性与安全性、作品的艺术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最终评选出入选方案10件(组),入围方案20件(组),现公示如下:
入选艺术家及方案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陈佳欣
就读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入选作品:《竹篾——鱼灯休憩亭》
作品说明:此鱼形水上休憩亭,以鱼为造型,竹木材质,搭配暖光,与自然相融,是休憩赏景的惬意之所。以歙县灯鱼为原型,用木质材料打造户外休憩空间,弧形结构显柔和包容。顶部透明材质配灯带,夜晚灯光似星光添梦幻。藤编坐具与自然相融,供人亲近自然、放松身心。
陈喜钊
现任广州商学院公共艺术专任教师,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生硕士,
广东省美术协会会员。
入选作品:《鱼跃古徽》
作品说明:取汪满田、瞻淇、渔梁三灯竹骨,用本地桂竹再编,高竹挑起“游鱼”,内置LED,外覆透光竹膜;透光灯映粉墙;昼显竹编古意,夜演光影水声,让非遗鱼灯游回徽州古城,成为可步入、可互动、可带走的当代“长灯”。
郭祺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二级美术师(副高)。
入选作品:《鱼灯跃城》
作品说明:该作品以汪满田鱼灯为设计元素,整体框架造型利用金属材质,利用竹子编制的形式制作出鱼的造型,并将徽派建筑牌头等元素藏于鱼腹之内,将金属和竹子两种材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用。整体造型简洁现代,作品内部安装灯光设备,夜晚可以与人产生互动。
金烨
2021年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LEED BD+C AP绿色建筑认证资质。
入选作品:《鱼跃光廊》
作品说明:本设计灵感源自安徽歙县鱼灯,我们将其内部竹制龙骨结构提取并放大,通过环形单元的疏密渐变,形成一尾动态澎湃的“发光鱼尾”。灯光内嵌于竹环中,形成可穿行的光之隧道,让观众走入装置内部,从而将传统隐藏的结构转化为震撼的沉浸式体验,完成从“功能”到“艺术”的颠覆性呈现。
芦婉婷
河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在读
入选作品:《鲤跃环辉》
作品说明:主体物竹编工艺,外置防水布,内置灯带。锦鲤环列,似跃动于光环之中。传统彩灯勾勒出鲜活鱼态,环形设计汇聚光芒,寓意奋进与吉祥,点亮时是民俗艺术与光影美的交织。
马森
硕士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雕塑与公共艺术方向。
四级美术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雕塑家协会会员、成都市公共艺术学会会员。
入选作品:《灯影·游迹》
作品说明:金属化作柔软的灯影,将转瞬即逝的巡游盛况凝固为永恒的公共艺术。仿佛一条穿越时空的灵鱼,其游迹连接着汪满田的百年烟火与歙县当下的城市脉搏,传统并非静默的遗产,而是仍在前行、可被触摸的生动轨迹。
王文涛
2017年建筑学专业毕业。
于2023年成立上海一六零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同年获得2023年上海市虹桥新虹街道“社区规划师”。
入选作品:《摇曳的鱼灯亭》
作品说明:本装置的核心创意在于让光拥有生命的律动。以歙县鱼灯为灵感,一系列球形灯通过精妙的悬挂系统,在风中自由摇曳。每一阵微风拂过,灯群便随之轻盈摆动,其轨迹并非机械的摇晃,而是模拟了鱼儿游弋时摇头摆尾的生动姿态。这些发光的“游鱼”在空中相互追逐、嬉戏,使整个装置成为一个随风而舞的光影生命体,完美诠释了传统鱼灯文化的灵动精髓。
武智勇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任教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雕塑/玉雕专业,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会员。
入选作品:《鱼趣-从头爱到尾》
作品说明:作品以歙县历年鱼灯巡游后的鱼灯现成品为材料,强调作品的公共性,将鱼灯解构,鱼头和鱼尾都做出心形结构,形成拍照打卡地标,部分鱼灯与秋千,滑梯等互动性较强的公共设施结合,即具有较强的视觉识别性,也凸显了歙县鱼灯的环保性废日材料再利用的绿色主题。
于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雕塑专业博士在读,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入选作品:《对语》
作品说明:作品以歙县鱼灯为元素,以沙网为材质的圆形波浪设作为水面,取两条鱼隔着水面对话,营造出水下和水上的视觉感受处理手法上下面的鱼以传统与鱼灯的方式表现,上面的鱼以现代,赛博风格的鱼进行艺术表现,两者形成对古今的对话,传统非遗与当代艺术的对话,作品底座可加入旋转装置,作品效果更佳。
章献
2017年和2020年分别获得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学位和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雕塑系硕士学位。
2022年至今,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实验室技师。
入选作品:《鱼·余》
作品说明:作品以歙县鱼灯和烟雨古城为灵感,萃取传统元素,融入水墨意境,塑造出三条首尾相接的锦鲤跃然水面的灵动场景。作品整体形体饱满,素色淡雅。鱼儿首尾衔接,底座以青绿色为主,似莲花又似浪花,体现出“徽州古城·水墨歙县”的文化底蕴和对“绿水青山”的美好愿景。
入围艺术家及方案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陈芷豪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在读博士,
国际动态雕塑协会会员,
浙江省雕塑家学会会员。
入围作品:《溯光鱼跃》
作品说明:平静的古镇街道的上空,鱼群攒动,鱼儿们仿佛争相从水面跳出天际。到了夜晚,华灯初上,鱼群们身上的鳞片反射出凌凌月光,五彩的光斑时而打在石阶上,时而打在城墙上,场景梦幻,让人沉浸其中。该艺术装置是高耸的机械运动的立体多边形魔方结构,结合数个以镜面金属与彩色亚克力制作而成的汪满田鱼灯,达到鱼群跃出水面的动态。
邓莹莹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
入围作品:《徽竹游鱼》
作品说明:艺术装置灵感源自徽州传统鱼灯文化与竹编技艺。以当地竹材编织成鱼形,沿用徽州传统鱼灯可动结构,微风拂过时,鱼身能轻盈摆动,仿若在天地间自在游弋。无论是置于荷塘,还是安于地面,都可与周边景致相融。借竹的清韵与鱼灯的动态之美,既传承了徽州非遗的灵动韵味,展现出独特的乡土灵动气息,又传递对自然与传统和谐共生、文化延续的美好期许。
谷德昊
2018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2021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现于四川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入围作品:《如鱼得水》
作品说明:作品以徽州歙县鱼灯文化为创作主题,通过水波涌起、鱼儿戏水的生动场景表现了微州生机盎然的生态景观,一幅“如鱼得水”的生动场景油然而生。作品圆形与三角结合的构图增加了作品的平衡稳定感。结合传统鱼灯竹编技艺与现代金属媒材,实现灵动优美的鱼水造型,夜晚灯光亮起美轮美奂,水中倒影交相辉映,引游人驻足欣赏、感受徽州歙县的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风光。
何铂鑫
毕业于辽宁传媒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现为盘锦红井景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
入围作品:《嬉》
作品说明:汪满田村的鱼灯制作工艺,是正月十五灯会的核心文化传承,承载着村落800余年的历史记忆与民俗根脉。其制作工序繁复,且每逢嬉鱼灯期间,既要及时缝补灯身损耗又要保障雨天巡游顺利,这份坚守始终依赖全村人同心协力、共护传承。对游客而言,这是一场震撼的民俗盛宴;对汪满田人来说,“嬉不仅是灯影间的欢腾玩乐,是村落鲜活的文化存在,更是代代相续的精神传承。雕塑装置以“嬉!”为名,定格这份热闹与厚重,让百年灯会里的“嬉”意,成为可近距离触摸的文化印记。
李可欢
自由艺术家
入围作品:《鱼跃龙门》
作品说明:作品以歙县鱼灯为创作源泉,将歙县鱼灯的结构动态和传统纹饰以一种公共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将互动性、艺术性和网红时代需求相融合,独特的设计使人们对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作品融合龙门的造型特征,具有美好的寓意,融合秋千装置的特点,形成具有吸引力的互动功能,群组的形式能够形成强烈的艺术场域,鱼灯和秋千装置的数量需根据实际场地进行排列和增减。
李晓冰
自由艺术家
入围作品:《人在鱼中游》
作品说明:游鱼灯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作品以鱼灯的编织的手法构建而成,让游客们在“鱼”中漫游。节日中是鱼灯在人群中游览,作品则让人在鱼中游,情景互换,让游客切身感受鱼灯渊源的历史文化内涵。
刘国栋
雕塑艺术家,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叙述空间公共艺术事务所
联合创始人。
入围作品:《比翼双鳞》
作品说明:作品表现了两条飘逸的大鱼缠绵环绕,在空间中表演着一场关于爱情的舞蹈。作品采用歙县鱼灯的传统技艺制作而成,这凝固的瞬间是烛火为夜空奉献的一首光与色的恋曲。
吕明宇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9年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五年级,
2024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硕士,师从王志刚教授。
入围作品:《嬉鱼破火》
作品说明:装置以汪满田鱼灯传说为脉络,造型上,墙面错落排列的片状结构,似层层叠叠的鱼鳞,又暗合传说中“火壁”的形态意象。色彩鲜亮、形态各异的鱼灯造型,灵动分布于片状结构间,仿佛正循着传说里“嬉鱼破火”的轨迹游弋。而可动的金属鱼鳞片,是装置的点睛之笔。当它们随动时,既如鱼群穿梭时漾起的粼粼波光,鲜活还原出汪满田鱼灯夜嬉、烛光摇曳的场景;又似“火壁”因鱼灯嬉游,生动演绎出“以鱼克火”的民俗智慧与文化张力,让非遗民俗的神韵,在现代装置的造型与动态互动中,传递出跨越时空的艺术与文化感染力。
门琬凝
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入围作品:《流光绕鳍》
作品说明:灵感源自海洋中的狮子鱼,捕捉其色彩明艳、身姿灵动的形态特征,通过流畅线条与立体结构生动还原鱼儿在水中游弋的姿态;亚克力材质通透澄澈,折射光影,随光线变化呈现丰富视觉层次。七彩鱼鳍则为作品注入一抹童趣。
Olga Cuxart Oriol(巴塞罗那)
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国古典艺术与文化专业艺术硕士学位,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士学位。
入围作品:《鱼满天》
作品说明:这是一条具有纪念意义的鱼形雕塑,其传统的轮廓造型展现出静谧与坚定的存在感。鱼体表面镂空数十条小鱼图案,内部光线透过这些开口向外投射,使整件作品宛如一盏恒久漂浮的灯笼。作品唤起节日的氛围——一个驻足欣赏、反思、并与传统灯文化和社区情感产生共鸣的时刻。随着光影在地景间流动,这件作品以简洁而有力的形式,赞颂光明、团聚与自然的诗意。
钱亮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安徽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民协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副秘书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入围作品:《“鱼”悦徽州》
作品说明:作品由环环相扣的鱼形单元构成一个动态流转的圆环,形似绽放的花朵,又似循环不息的生命之轮,中空的形式为作品增添了互动性。
鱼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富足与吉祥,而圆环则寓意圆满与永恒,两者结合既呼应徽州人“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景,又暗合古徽州聚落依水而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文脉。
宋紫薇
持有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学位,获得JamesTempleton Kelly Prize大奖,并入选福布斯中国30under30艺术时尚榜,
兼具美国注册建筑师资质与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受邀艺术家身份,屡获国际权威奖项如爱马仕国际方巾设计大赛特别创新奖、IDA国际设计奖金奖。
入围作品:《鱼光塔》
作品说明:鱼光塔以歙县鱼灯非遗为灵感,转译传统工艺与在地传说,构建一座可进入的洄游鱼灯塔。装置让鱼灯从掌中之仪,化为身临之境。将游街的欢愉,凝聚为一座可嬉戏、可冥想的崇高光塔,实现了从物件体验到空间仪式感的跨越。远看好似鱼尾飞动,进观则被吸引进入彷佛鱼肚般的神秘光塔空间。装置由轻钢骨架缀以彩色亚克力圆片构建而成,白日波光粼粼,夜晚如鱼灯点亮,喻意祈福、互动与冥想。
孙宇
美术学博士雕塑方向,
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
现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
湖北省美术学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美学学会会员。
入围作品:《溯洄》
作品说明:将非遗鱼灯的材料从纸换到塑料,通过对非遗鱼灯材料的转换,使得三只鱼灯画面慢慢变得透明,显现出鱼灯里的废弃的颜料盒子,表达了许多古村落里传承多年的非遗文化的消失,呼吁人们保护传统非遗。
王红军
201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
201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中央美院空间艺术与策展研究中心艺术家,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会员。
入围作品:《鱼跃龙门》
作品说明:作品以灵动的鱼群装置为载体,将传统“鱼跃龙门”的吉祥寓意与现代艺术表达相融。发光的鱼群似在天际腾跃,打破现实边界,寓意突破与蜕变。人与艺术装置的互动,传递出对梦想的追寻,在光影间勾勒出传统符号与当代精神的对话,为空间注入诗意与奋进的能量。
吴佩虹
本科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
现就读于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雕塑创作二年级。
入围作品:《歙鱼三彩·云龙门跃》
作品说明:作品以“鱼跃龙门”为主题,3条竹编鱼对应歙县三大鱼灯,覆蓝/红/金黄渐变防水PVC膜,内置强光LED灯带;泡沫云海底座喷漆固化,象征龙门。安徽本土鲤鱼造型,借经典意象传递非遗创新与向上精神。
杨逢春
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雕塑系
长期从事公共艺术设计创作
入围作品:《汪满田鱼灯二》
姚军
北京数字化雕塑协会秘书长
入围作品:《鱼跃龙门》
作品说明:采用山、水、鱼作为设计元素表现鱼跃龙门的壮志鱼豪情。
于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雕塑专业博士在读,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入围作品:《鱼跃龙门》
作品说明:以“鱼跃龙门”为主题,选取当地的竹了为材料,运用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对龙门进行艺术表现,将鱼灯现成品为材料,结合在龙门之上,竹条编制的水浪似作品更佳灵动,作品强调了公其性人们可以从门下穿过。
张衡
毕业于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专业,
现为自由艺术家。
入围作品:《游》
作品说明:《游》以歙县鱼灯为题材,将传统鱼灯造型进行艺术波普化放大并创新演绎。色彩绚丽的鱼灯,搭配云纹等元素仿若鱼儿在天地间自在遨游,既保留了歙县鱼灯的民俗韵味,又赋予其現代艺术的灵动与活力,展現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新生与美好期许。作品夜间配合外打灯光模拟鱼灯效果,再疊加延时烟花灯在二维平面上实现动态效果,寓意灯会的热烈氛。
张冕
本科研究生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现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
二级美术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
国家艺术基金《大国脊梁》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负责人。
入围作品:《徽潮鱼影》
作品说明:作品锚定徽州鱼灯非遗脉络,以“徽”为根,联结汪满田、瞻淇、渔梁三地鱼灯文化记忆。粗陶筑基,竿挑鱼灯遇风如潮水涌动,暗合渔梁古镇“因坝而兴”的水韵。烛光摇曳间,地面鱼影流转,“潮”是动态,“影”是光韵,皆是徽州民俗的鲜活投射。
以上图片为投稿效果图,最终落地效果以实景图为准。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cM-4MsEZGtuG35wVEuulrQ